《中国全科医学》第24卷第11期发表了一篇关于“纵向高血压”的文章,由中国学者李中健教授团队完成。文章概述了“纵向高血压”的概念、诊断标准、优势、与横向高血压的异同以及未来的展望。我们采访通信作者李中健教授,深度解读本文内容。
1、可否简要介绍一下“纵向高血压”?
患者血压<140/90 mm Hg,但与自身18岁时血压(成人基础血压)相比,增加20~30 mm Hg,有高血压临床表现及仪器检查异常,即符合个体(不典型性高血压/进行性升高高血压/历史性高血压/时间性高血压/循序渐进性高血压/个体精准性高血压/私人订制高血压)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2、为什么想要提出“纵向高血压”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高血压指南和诊断标准尚存在不完善之处,比如:(1)诊治高血压(横向高血压)只强调血压数值、年龄、危险因素等即启动降压治疗及效果评估,未充分评估临床症状及靶器官损害的客观指标;(2)未涵盖和忽略/不认识原发性高血压(≥140/90 mm Hg)中的特殊亚型“纵向高血压 ”,或者说未涵盖<140/90 mm Hg,但患者确有高血压临床症状和靶器官损害的客观依据。故而本研究团队首次创新性地提出“纵向高血压”(或称不典型性/非典型性高血压)的理念,目的是完善目前国内外高血压诊治方面存在的不足,以促进全民健康,进而达到和实现健康世界的宏伟目标。
3、监测“纵向高血压”的优势是什么?
通过本研究团队近20年的研究,我们发现监测“纵向高血压”的优势有:(1)“纵向高血压”较横向高血压而言,具有不典型性高血压/进行性升高高血压/历史性高血压/时间性高血压/循序渐进性高血压/个体精准性高血压,且更具有“私人订制高血压”诊治的特点。(2)横向高血压注重群体和个体血压>140/90 mm Hg,强调“量”的改变,忽略了“质”的改变(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和靶器官损害);“纵向高血压”注重群体和个体大于自身20~30 mm Hg,既强调每个个体“量”的改变,更强调每个个体“质”的改变。
4、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经过大量全球循证医学证据定下来的,国内没有随便调低诊断标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调低一点,管理人群将大幅度增加。目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高血压知晓率低,治疗率低。如何平衡这一问题?
(1)美国新版指南也同样受到类似的质疑,但指南中算了一笔账,降低高血压标准,扩大治疗人群所需要的费用支出远小于因血压升高导致靶器官损害所花费的费用,且直接受益人是患者本人和国家群体健康,所以美国新版指南推荐:在能耐受的情况下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 Hg以下。
(2)我国高血压诊断标准没有随之改变,是考虑到人种、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多种原因,寻找适合中国人群的标准也是中国专家致力的目标,但是,临床工作中,血压<140/90 mm Hg,患者有症状、仪器检查有靶器官损害异常改变的很多,我们不能因为担心管理人群的扩大,就忽略此类人群,这样本身就失去医生个体化诊断治疗的意义,也不能完成健康中国的宏大目标。
(3)知晓率低可以通过加大科普宣传等举措来弥补;治疗率低源于目前全球对高血压诊断的单一性,仅通过测量诊室血压就基本确诊,缺乏动态血压的监测以及多种仪器检查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诊断和治疗的评估,由于医务人员对上述问题认识上和实际操作的欠缺,导致患者很难理解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我们提出“纵向高血压”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亚型,是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补充和完善。总结此类人群的特点及诊断流程是临床的需要,也是患者的需要,更是健康中国的需要。
5、高血压中本来就存在隐匿性高血压和白大衣高血压的情况,与靶器官损害相关。“纵向高血压”与之有什么不同呢?
隐匿性高血压是家庭自测血压高(>140/90 mm Hg),诊室血压正常,白大衣高血压是家庭自测血压正常,诊室血压高(>140/90 mm Hg),二者都是>140/90 mm Hg的高血压,都会导致靶器官损害。而我们提出的“纵向高血压”有别于上述两种高血压,血压是<140/90 mm Hg,同样也有靶器官损害。
6、高血压症状本身不特异,高、瘦的人心电图表现为左心室高电压,年龄增长出现左心房增大,那如何判断是生理性的,还是血压波动引起的?
(1)高血压症状虽然不特异,但反映了部分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于明确高血压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高瘦的人可以表现为左心室高电压,但可能是:①与胸壁薄有关;②与高血压有关;③二者合并存在。
(3)年龄的增长不是出现左心房增大,而是出现心电图P波时限延长、增宽。而P波时限延长、增宽见于两种情况,一种是房内阻滞导致传导异常,另一种是高血压导致左心房增大,心房肌细胞拉伸,心房壁扩张变薄所致。前者是因为心房内阻滞引起,心电图表现:P波时限的延长和P波振幅的降低;后者是血压升高,心房增大引起,心电图表现:P波振幅较心房内阻滞高,还有P波双峰、ptfv1异常及合并左心室高电压、左心室肥大、ST-T异常、心律失常等。
7、文章想强调的是每个人需要的血压不一样,高血压阈值不一样,文章更应该提出一种针对个体的计算方法,就类似于风险评估一样。这样是否更合理?
正是我们强调了每个人的血压阈值不一样,而提出纵向高血压的具体诊断依据和流程:(1)诊室血压<140/90 mmHg或24 h动态平均血压<130/80 mm Hg;(2)患者高血压症状;(3)患者本人血压较年轻时血压升高20~30 mm Hg;(4)仪器检查有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依据,如:①心脏电学心电图检查:a.左心房/左心室肥大,b.心肌缺血(ST-T改变),c.心律失常;②眼耳检查有高血压损害的改变。
当然我们也可以对纵向高血压患者进行分数评估,如:心电图异常改变1项1分,2项2分,3项3分;再如临床症状,1项1分,2项2分,3项3分;血压增量:较年轻基础血压增加10 mm Hg 1分,增加20 mm Hg 2分,增加30 mm Hg 3分等具体量化指标。
8、本文中提到“纵向高血压”的血压水平要与自身18岁血压水平比较,未监测18岁时血压的人群如何诊断“纵向高血压”?
未监测18岁血压的人群可通过两种方法获得成人基础血压:(1)临床问诊,多数人知道自己基础血压低的情况,而且经常出现因血压低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所以患者非常清楚,年轻时自己是低血压;(2)通过24 h动态血压监测,寻找24 h中收缩压、舒张压的最低值,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常规心电图高血压相关的异常改变,即可明确。按照此方法本研究团队已在临床中应用近20年。
9、开展“纵向高血压”相关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开展“纵向高血压”的研究工作,可以实现全民的正常血压,减少因高血压对人体靶器官的损害,促进民众的身心健康,共筑“2030健康中国"。
综上所述,本研究团队在全球创新性地提出“纵向高血压”的概念和理念还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本研究团队坚信,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会给全球高血压患者的精准诊断、治疗及效果评估带来福音,这可能对高血压的患者早期预防有更长远的意义,对健康中国的实现具有深远的、符合循证医学的战略指导意义。同时本研究团队也期望能够与同道们共商和完善“纵向高血压”的存在及应用价值。
李中健
主任技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Circulation杂志特约审稿人、《中国全科医学》杂志审稿专家、国际知名心电图专家、2020年教育部学位中心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郑州大学心电学研究所所长、河南省心电学诊疗中心主任、河南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厦门大学客座教授,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心电诊断专业)负责人,原中国心电信息学会/食管心脏电生理培训中心/心电图会诊中心副主任,国家、省级心电图继续教育负责人。获科研成果和科研立项17项、获国家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13项,撰写专业论文150篇,其中《SCI》收录3篇;主、参编专著15部。主编的《实用Cabrera导联心电图》、《护士实习心电图教程》专著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任负责人举办国家级、省级、市级心电图继续教育项目20余次,受教人数5 000人次;成功主办2次“郑州大学护士心电图大赛”,1次“河南省中青年心电图大赛”。应国家航天中心和多次国际会议邀请讲“心电图身份识别研究”“胎儿心电图”等;应邀多次参加“世界心脏病大会”及“国际动态心电图与无创心电学会”等国际会议;在国内率先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心电学之路”的科学设想,分别考察和调研了俄罗斯、罗马尼亚、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墨西哥、迪拜、韩国、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澳门及国内多家医院的心电图工作情况;带领河南队荣获“全国心电图大赛”第二、三名。近十年3次被评为中国心电学优秀/杰出工作者、荣获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河南省“科技创新优秀人物”荣誉称号。带领科室成功获批“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及全国“青年文明号”。
文章/文字来源:中国全科医学杂志